专栏序言
今年是激光发明60周年,激光的诞生为现代科技开启了丰富的研究空间和应用方向,被誉为与原子能、半导体及计算机并列的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了激光器,1971年美国阿波罗15就搭载了激光高度计实现对月面的测高,首开星载激光主动遥感先河。随着激光器技术、光电探测及器件技术、处理技术、光机技术等飞速发展,星载激光遥感作为新兴的遥感技术迅速崛起,成为对地观测三大核心技术之一。星载激光遥感应用也从测高迅速扩展到大气、地形地貌、资源环境、林业、生态、极地、海洋湖泊等众多领域。
激光测高是星载激光遥感发展最早最快、在轨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主动遥感装备。我国星载激光测高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目前已在轨的包括嫦娥系列激光雷达、资源3号卫星激光测高仪、高分7号激光测高仪等,在研并将近期发射的包括新一代测绘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激光测高仪等,已形成系列并组网运行,在国家经济、民生、环境生态等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家星载遥感力量的重要组成。在国际上实现了从跟跑到部分并跑,后来居上,未来可期。
为纪念激光诞生60周年,《红外与激光工程》邀请国内该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撰稿,推出星载激光测高专辑,论文涵盖平台和载荷系统、核心部组件和关键技术、地面处理与专业应用等方向,呈现我国星载激光测高技术发展水平,以期梳理脉络、交流经验、探讨学术、展示成果、研讨发展方向和趋势,协力推动星载激光测高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为国家航天遥感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感谢各位作者、各位编审的支持和付出,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关注。感谢激光,激光照亮未来。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郑永超
专栏文章列表
舒嵘, 黄庚华, 孔伟(中国科学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
方勇, 曹彬才, 高力, 等(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扬, 黄卫东, 董长哲, 等(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高小明, 李国元, 郭金权, 等(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李泓成, 周辉, 李松, 等(武汉大学)
程勇, 刘旭, 谭朝勇, 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
李国元, 么嘉棋, 赵一鸣, 等(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朱笑笑, 王成, 习晓环, 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赵朴凡, 马跃, 伍煜, 等(武汉大学)
刘向锋, 黄庚华, 张志杰, 等(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岳春宇, 郑永超, 邢艳秋, 等(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李彬彬, 谢欢, 童小华, 等(同济大学)
黄佳鹏, 邢艳秋, 秦磊, 等(东北林业大学)
左志强, 唐新明, 李国元, 等(武汉大学)
谢俊峰, 杨晨晨, 梅永康, 等(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专题联系人
翟远征编辑
Tel:022-58168885 13212283706
Email:zhaiyuanzheng@126.com
特邀组稿专家简介
郑永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院“空间激光信息感知技术核心专业实验室”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贴。长期从事空间光电、光电子技术、激光雷达、光电系统与整机研发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型号、科研任务,多项成果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研制的运输飞船交会对接激光雷达、资源三号卫星激光测高仪、嫦娥三号月球车激光点阵器等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填补国家空白。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2部,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及部科技进步奖6项。
王成,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委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主任。研究方向为激光雷达遥感,发表SCI论文近百篇,专利、软著31个,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开发了激光雷达数据处理软件“点云魔方”和电力巡线软件“巡线魔方”并得到了推广使用。
李国元,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测绘师,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中心激光测高卫星领域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青年创新基金、国家高分遥感测绘应用示范项目课题、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课题等多项基金。首届空间激光技术与应用国际大会分会场主席、第四届全国激光雷达大会组委会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GRSL期刊、《红外与激光工程》、《测绘学报》、《航天器工程》等学术期刊通讯审稿专家。出版激光测高卫星相关专著1部,发表SCI、EI论文20多篇,申请专利6项(已获授权4项)。